离开延安向南,再向西,就进入陇东了。
这曾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,但今天,它仿佛衰老得没有血色,虚弱得没有活力。
我读过一些书,知道三危山在《山海经》中的地位,我问过一些道,知道麦积山在宗教中的传说。
但如果你真来到这里,你会发现,它比你想象的还要干涸,比你想象的还要贫瘠。
不要说周朝从这里出发,先王的艰苦跋涉,这里曾经是他们选择的风水宝地。
不要说秦朝从这里出发,养马、骑射,练就了他们征服中原的底气。
这里曾经活跃过羌、氐,这里也产生过鲜卑和大唐的根基。
过去,这里是农业和游牧的分界线,是两种文明交融和战斗的必争之地。
但是文明没有因战争断绝,没有因关隘封闭。
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证明:玄奘大师当然是从这里风光地回来,但十几年前,他也是从这里,偷偷地出去。
在我心目中,更重要的是老子,他西出函谷关,经过陇东,最后是到了哪里?那个关尹子,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啊,他知道要留下一些东西,要不然老子就真的不知去向了,他帮我们留下了《道德经》,然后,放了这个人这头牛,向着这茫茫的黄沙,目送他西去。
与历史上更大的事件相连的,绵延时间更久的,是丝绸之路经过这里,这是当时最主要的东西通商通道,就像今天的马六甲海峡,谁控制了通道,谁就会坐拥巨大的财力。
这条路是必经的,在当时那个条件下。
向北的大漠不能走,那会受到匈奴的截击,当然,没有水源和城镇,商人也就无法补给。
向南的高原不能走,冻死饿死,死路一条,况且,只有传说中的神仙,才能够住在那里。
一路颠簸一路弯,一车疲惫一车土。
每当路过一个集市和一个城镇,我们都要停一下,不是为了找水,也不是为了找食物,这些东西车上都已经备够了。
我们就是要看人,一路行来,除了路上遇到的车辆,没看到多少人。
到了人多的地方,我们都觉得十分惊奇,在这样干旱贫瘠的地方,怎么养育了这么多人,各种各样的装扮,男人们朴实剽悍,女人们有很多带头彩色的头巾。
“戴头巾的是穆斯林吧?”
思远问到。
“不一定”
我回答“也许这是他们这里的习惯,也许是穆斯林。
比如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方,过去男人女人都有在头上包帕子的习惯,这是来源于土家族,但当地生活的汉族也习惯了这种装束,那就与宗教和民族没多大关系了。
况且,在西北,这还有防风沙的作用吧。”
“对,我们也这样干,妍子”
小池边说边找出两条纱巾,给了高妍一条,自己先围住了眼睛以下的位置,对着我:“像不像楼兰公主?”
“楼兰公主我没见过,只要不是蒙面劫匪就行。”
我一边开车,一边玩笑到。
这个戏精,突然转向后座,对高妍说到:“老大,我先,劫个色!”
双手向我掐来。
我赶快装害怕的样子叫到:“大姐,不要劫色,钱,我都给你!”
一车笑疯了。
这边的山不高,也没什么树,好像与延安差不多。
但仔细发现,还是有巨大区别的。
延安是黄土高原,这里以石头山居多,上面只有薄薄的一层黄土,由于过分干旱,土壤沙化非常厉害,风一吹,飞沙走石,条件非常恶劣。
我在想,在周秦汉唐绵延的一千多年里,这里肯定也是水草丰茂的地方,要不然,丝路的商队怎么过呢?驼队的补给,是需要大量的粮食和水源的。
没有发达的农牧业,就无法养育一定基数的人口,没有人口的基础,怎么进入中原取得政权呢?
从历史上看,周朝先辈在进入西岐之前,是在陇东地区生活的部落,他们的部落有一定规模和能力后,才数次搬迁到了陕西,这是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一个迁移转换过程,也是生产力由低到高的一个过程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相邻推荐:敛财人生[综] 顾道长生 曾想盛装嫁予你1 非凡洪荒 一号才子 超级鬼尸 大明春色 乡村小医仙 不灭龙帝 大叔别走 闪婚有毒:顾少撩妻无度 灵媒诡事:冥夫太撩人 画满田园 大道诛天 超级战兵 吞天龙王 我是个葬尸人 枭后 妙医鸿途 我的贴身校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