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翼小说网 www.tianyibook.la,最快更新九一之小作家 !
老区长听得津津有味道:“这都是免费的广告啊!我在南塘住了近十年,了解这里的每一栋房子,但要我说出里面的道道来,还真是力有未逮,只有你们年轻人,才有精力去研究历史研究文化。”
杨子建也不谦虚,带着强烈的自豪感道:“南塘镇的优点,就在于它是历史的活化石。在这里,可以看到历史名人的足迹,更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脉络。我举个例子,南塘有完整的社学两座、书院三座,其中一座书院是朱熹建的,杨时也建过一座,但北帜峰杨氏庄园在十年****被整个烧毁了……社学和书院是古代的公立小学和私立中学,如果把文庙也建一座,就等于有了公立大学,就可以编成一条旅游线路,游客游览一遍,等于了解古代人是怎么读书考科学的,从旅游中了解古代教育制度,对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!”
许平凡和马援朝听了,眼睛一亮,原来古镇旅游还可以这么玩!
杨子建脑洞大开道:“当闽学古镇的品牌驰名中外后,我们还可以搞一个闽学研究会,聘请全国著名的国学教授、学者、作家当顾问,然后在旅游区搞一搞‘民间科举’,就是一种传统学术爱好。游客来这里玩,可以免费报名到南塘社学考一考,就就是做选择题,只要记熟小学中学里的文言诗词,读过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基本就能考上了,然后我们就用闽学研究会的名义,给他们颁发‘名誉秀才’证书。这样,游客留在南塘的时间就得变长了,吃住消费就增加。”
众人听了,像怪物一般看着杨子建,这都能想得出来,用“考秀才”来拉动消费!
杨子建笑道:“古代四年一次的科举会试,全国各地的学子进京城,实际上就搞活了京城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旅游经济!”
老区长指着许平凡和马援朝道:“记下,记下,这个想法很不错,民间科举嘛,学术爱好嘛,名誉性质的秀才举人进士都要考一考,还要搞权威一点,严肃一点,请大学专家学者做考官和评委,呵呵呵,甚至评出状元来!咱们可是朱熹杨时的故乡,可以理直气壮的搞!”
书记和镇长像小学生一样,立即取出笔记本,认真地把杨子建的建议给记了下来。
汪滟站在杨子建的身后,看他潇洒自信地给正处级退休干部解说建议出主意,毫不怯场,口落悬河,她就感同身受,说不出的骄傲,含情脉脉,充满爱意。
汪所长则有些心态复杂,作为老公安,读过心理学,人生阅历丰富,当然看得出女儿情根深重,已经暂时离不开杨子建了,想到女儿不再是自家的了,有时真想拔出手枪,把杨子建这臭小子给崩了!
但同时,他也知道,女儿有理想有分寸,杨子建也相当厚道内敛,两人不会做伤风败俗之世,很有些革命感情的味道。
基于这点,女儿一直想当寄宿生,他最后还是同意了。
当然,这也跟他有了人生新目标、工作太忙大有关系。
屠宰户集资抢劫案完美破案后,汪所长受到各方肯定表扬,整个案例被立为典范。他在区政法委书记的支持下,正式接受组织考核,准备提拔为副局长,因此这段时候他工作非常繁忙,应酬众多,加上汪夫人也是大忙人,夫妻俩已经没空照顾女儿了。
这还是杨子建辅助推理的结果,再想想案子为什么会花落城西所,归根到底,是杨子建为首写的那篇新闻发表了。
现在杨子建名气可大了,据女儿说,他已经在省级、国级报刊发表文章,在日报、青年报开专栏,成了“小社会名流”。当然,社会名人这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,起码个人形象、生活作风会被学校、家庭和社会格外关注,因此汪所长认为即使出现早恋,在这种层层监视和压力下,在这种社会道德环境下,也出不了大事。
何况女孩子要思春,那是越阻止就越来劲的,堵不如疏。
老区长思维被杨子建的脑洞给打开,兴致大浓,放慢脚步道:“闽省是侨省,南塘虽然华侨不是很多,但解放前赴台的同胞却不少,他们受传统文化影响,总希望落叶归根,回报家乡,这就是优势。闽学在日本、韩国、越南、新加坡等国影响很大,到时会有很多人来观光投资,我当书记时,中心小学的教学楼、初中的宿舍楼、还有几个乡下小学,都是华侨捐钱建的。”
蓝雪插口道:“叔爷,我爸爸好像也打算投资。”
老区长又惊又喜道:“怎么,小六不打算做乡镇三资企业了?”
“照样做,”蓝雪转头对老区长和许书记道,“我爸只是说过有这打算,他是在南塘镇出生的,要为南塘做点贡献,因此也想入股,不过,建设局的七叔反对,他认为南塘退早会变成另一个虎川水库……”
老区长不屑道:“小七当年支持虎川乡经委集资搞虎川景区,结果成了一个大败笔,市建设局每年补贴十几万,胆子给吓破了。”
许书记连忙解释道:“我们会吸取虎川的教训,上海金点子公司已经和我们签了投资协议,头一笔资金已经到位,并在上海招聘先进的企业管理人才到南塘协助公司管理,镇里主要负责民居保护、基础设施、政策服务等,所以我们不会变成虎川水库的。”
杨子建心里有些复杂,蓝氏家族才是真正的地头蛇、巨无霸啊,日后南剑市“抓大放小”、“国企改制”、“破产拍卖”,蓝家可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,南剑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影子,自己要将旅游区收为已有,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竞争对手!
在杨子建患得患失、思绪万千中,众人走进月门,绕过一面影壁,走过十米走道,来到一座精致的垂花门。
门口处,易教授带着两名学生,站立迎接,仿佛他们成了这里的主人!
杨子建有些激动,这可是后世所见的文化名人啊,当年,他就想当易教授这样能写、会说、更能上电视的文化明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