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翼小说网 > 重生朱棣之子 > 第九十八章:科举革新的漏洞(中)

第九十八章:科举革新的漏洞(中)

天翼小说网 www.tianyibook.la,最快更新重生朱棣之子 !

    方孝孺离开后不久,梅殷前来求见,报告了一个消息。

    “启禀太子殿下,臣派人走访应天府境内各处义务学塾,发现真正在学塾中进学的适龄孩童并不多。据臣与下人汇总统计得知,入学的适龄孩童大约只有三千余人。”

    在去年年底,朱棣下令对应天府境内的常住居民进行统计,朱高煦知道应天府总计约有人口七十万左右,十四岁以下的儿童及幼儿大概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,也就是百分之二十,大约十四万人。

    在这十四万人之中,六周岁至十二周岁之间的孩童约有三万人。

    后世的人不愿意生孩子,可明初的人夜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,当然是以造娃为主。

    实际上,若不是受限于医疗水平,导致这个时代幼儿的夭折率过大,十四岁以下的儿童及幼儿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,已经算相当低了。

    朱高煦清楚的记得,在后世华夏没有施行某种生育政策之前,幼儿的数量一度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,这才是一个相对比较正常的数据。

    “回禀殿下,臣与下人走访得知,除了已经入学的三千多名适龄孩童外,余者乃是以聋哑、痴呆、残疾为由,上报到了当地的衙门,而没有义务进学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相信,这时候的聋哑、痴呆、残疾的孩子不会太多。

    因为受限于医疗水平,天生有问题的孩子要么会早夭,要么会被丢弃荒野,其余能顺利长大的问题孩童,皆出身于有一定财力的家庭,如中、大型地主或地方豪族、宦官世家。

    “你知道为何会有人宁愿撒谎,甚至为了防止朝廷派人查验,而把自家孩子用药毒哑,也不愿让孩子入学么?”

    朱高煦明知故问道。

    “禀太子殿下,臣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。”

    梅殷满脸的疑惑道。

    他十分清楚,自从科举制诞生之后,读书改变命运,对每一个寻常家庭来说,都是永远不变的真理。

    “莫非他们有不得已的苦衷,才不得不违背朝廷强制入学的律令?”梅殷猜测道。

    在眼下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,谁敢违背朝廷的律令?

    一般来说,确实没人敢违抗朝廷律令,但自古以来便存在着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的现象。

    “不错,据我所知,那些活不下去的贫农才不在乎这些所谓的律令,他们只想活着,哪怕撒谎欺骗朝廷,甚至为躲避朝廷巡查,甘愿逃入山中当个山野流民也在所不惜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说出了梅殷不敢相信的话。

    “恕臣愚钝,莫非这些贫农不知道义务学塾免书本费、学费?”梅殷越发不解道。

    朱高煦早就知道,朝廷推行义务教育之后,中农必然会很开心,因为可以送孩子免费去上学,从此踏入改变命运的第一步,而下农与贫农可能会由此陷入困境,因为孩子会被强制入学。

    “义务学塾虽然免书本费、学费,甚至还管住,可却不管饭,就读乡镇里的义务学塾还好,可以回家吃饭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到了县城中学堂进学之后,除了家在县城的孩子可以回家吃饭,其他住校的孩子生活费必须自理,而这个时候正是少年人长身体的关键时期,所需要的生活费用并不是一笔小数目。”

    梅殷听到朱高煦这么说,面露恍然之色,道:“诚如殿下所说,老百姓都不傻,反而很会算账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如此!试想,若花费大量钱粮供应孩子读书,将来考上举人还好,可万一考不上,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年的付出?”

    朱高煦颇为无奈的说道。

    他并没有忘记,在后世义务教育已经普及的时代,仍有人不愿让自家孩子读书考大学。

    “据臣所知,如今七八岁的孩子,确实已能帮家里分担不少劳力。若强制义务入学,有的家庭可能有三四个孩子皆需入学塾进学,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少了两个成年人的劳力。”

    梅殷郑重其事的分析道:“太祖皇帝驱除鞑虏,天下至今已修生养息数十载,在应天府境内似这般严重缺乏劳力的家庭应该不会太多才是,臣实在想不明白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道:“因为家穷,所以缺乏劳力!”

    梅殷闻言,不由得在心中对朱高煦生出了无限的钦佩之情。

    在他看来,朱高煦被立为太子之后,至今并未离开过金陵,压根没有去应天府辖区内的乡镇走访,可却对乡下贫农家庭的作为了如指掌,简直神了。

    梅殷走访过乡镇里的贫农家庭,他知道对贫农家庭而言,家中的大人小孩可能都要做工才能勉强维持生计。

    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小孩可以给地主放羊、放牛,大人努力做工,除了争取生活物资外,更是为了偿还他们欠别人的钱粮。

    而贫农为何会欠钱粮?

    梅殷知道,这是被天灾人祸搞的!

    如洪、旱之灾过后,庄稼歉收,中下之家必然要举债为生,贫农甚至要卖身为奴或充任家仆才能活下去。

    此外,就是被地方上的恶霸豪强巧取豪夺,侵占耕田,从而沦为流民或者为奴为婢。

    “这该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梅殷忧心忡忡的低声自语道。

    他很清楚,想要解决贫农的贫苦问题,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

    可以说,自古以来,这种问题就从来没有解决过。

    朱高煦道:“若要在大明境内消除贫困,即便经过上百年数代人的努力,恐怕也难以做到。但减少贫农的数量,让更多的百姓愿意送孩子读书,却不难办,只需从两个方面下手即可。”

    “一是提高百姓的生产劳动能力,二是打击民间不合理的放贷。”

    在朱高煦看来,只有社会生产力提高了,百姓们手里才会逐渐有余粮,有了余粮才能攒下钱财田产,有了财产才有恒心供应家中孩子上学。

    这便是有恒产者有恒心的道理。

    当然,除了提高生产力,还可以由朝廷出面,招募大量劳动力进行大范围的基础建设。

    这些劳动人员可以靠工钱致富,甚至朝廷施行基建时日久了之后,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别于传统农民的工人阶层。

    至于打击民间不合理的放贷,其实就是对民间借贷进行强制管理。

    而这个方面,都需要朝廷去做。

    PS:求推荐票、月票、各种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