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翼小说网 www.tianyibook.la,最快更新淘宝大明 !
太阳落山前,大船终于到了金山卫。
金山卫始建于洪武十九年,当初主要是为了防御海上的倭寇而筑城,驻有重兵,为南京屏障,后来卫所虽然渐渐废了,但金山卫城却发展成了附近地区最大的城镇。
金山卫虽不及江阴,但码头上依旧很热闹,有不少商船停靠。
还离的老远,李川就通过望远镜看到了码头上几个熟人。
七个供应商全来了,一起来迎接的,还有不少金山卫的官员。
码头的旁边,就是金山卫城。
不同于县城,金山卫城的建立乃是为了防御倭寇,是真正的军城,在建筑设计和规格上跟普通的县城有很大差异,城头上不但有箭塔,而且还建有炮台。
很快,万友青七人和一众官员都看到了缓缓驶来的大船。
众人停止了交谈,全都扭头望来,目光随着大船在移动。
大船靠上码头后,黄天翔带着水手们,麻利的下锚将船定住。
李川在一众家丁的簇拥下,下船登上码头,身边是苏小妹和丫鬟屏儿。
“大人!”
万友青等人早已快步迎了下来,恭恭敬敬的施礼。
今时不同于往日,李川是金卫山指挥使,童叟无欺的正三品武官,虽然比不上一府知府那么吃香,但几个没有背景的商贾,却再也没有跟他平起平坐的资格。
是以七个代理商都自觉改变了称呼,再不敢喊他李兄弟。
“七位辛苦了。”
李川宽慰一句,也顺势转变了态度,又对几个来迎接的金卫山官员点了点头。
一众官员也依次上前见礼,有指挥同知石建、崔龙,指挥佥事焦智明,还有五个千户和经历吕从亮等,李川全都含笑点头,心里对七个代理商很是满意。
能有这么多官员来迎接他,可见七人是做了工作的。
若非如此,最多也就来上几个小吏和属于他直辖的中哨所千户官。
而两个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能来迎接,则多半是七人的功劳。
略作寒喧,一群人就簇拥着李川去了金卫山城。
众人看到苏小妹,心里惊讶,脸上却丝毫不露声色。
到是万友青等江阴商人很是淡定,他们认识苏小妹,而且早在离开江阴时,他们就听到了消息,苏小妹破门而出,直接住到了李家,在江阴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若非李川即将履任金山卫指挥使,怕是常州府学政就要定他个败坏道德的罪名。
至于苏家的那点破事,万友青等人也都是心肚知明。
虽然觉得苏小妹有点儿不知廉耻,但对这个女子的勇气却是相当佩服。
当然了,七人是绝对不敢流露心里的想法的。
金卫山城周长逾十里,规模仿照县城,只是城墙比县城要高。靠海的一边还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和炮台,可惜大多年久失修,已经不堪使用。
进了城,大街上人来人往,人流和车流竟不在江阴之下。
能住在金卫山城的,自然全都是军户,不过大明的卫所糜烂已久,这些军户身上看不到半点军士的影子,反而与百姓无异,而且多面有菜色,想来日子并不好过。
“大人,这些都是卫所的军户。”
陪在左边的指挥同知石建见李川一直打量街上的人群,不无得意地道:“和北方的百姓比起来,咱金卫山的军户日子要好过多了,至少能吃的饱穿的暖。”
李川微笑点头,称赞了几句。
他不能用几百年后的人民生活水平标准来要求这个年代的官僚们,而事实上,这年头不管是军户还是百姓,能吃饱饭确实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生活了。
卫所衙门是一座占地相当大的大宅院,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。
这真的是卫所衙门?
李川心里疑惑,却不好多问。
如果天下的官府衙门都建成如此规模的园林,那得耗费多少银子。
宅院由两部分组成,一部分是卫所办公场地,只占了宅院的不到十分之一,剩下的部分则是指挥使的居所,委实有点奢侈了,李家庄跟这宅院一比,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。
李川先到卫所衙门,出示了朝廷和兵部文书,卫所的大小官员早就接到了南京兵部发来的行文,只是走个程序,重头戏还是李川与卫所百户以上的官员见面。
走了一阵过场,说了几句场面话,就算正式履任了。
大小官员们知道指挥使大人刚到,有不少事要安排,都识趣告辞。
经历吕从亮却留了下来,带着李川熟悉宅院。
“大人请走这边。”
吕从亮一边引路,一边笑着说道:“卫所衙门原占地三十亩,后经历任指挥使大人不断扩建,现占地三百亩有余,大小宅院不下三十座,屋舍数百,另有库房五座。”
李川只点头,并不发表意见。
初三乍到的,没搞清楚情况就胡乱发表意见,那是傻鸟。
不过,卫所衙门原本只占地三十亩,如今却扩大了足足十倍,特么的,历任指挥使究竟强占了多少民宅,才能把宅子建这么大,区区一座宅院就占了金山卫城的十分之一。
这么是放在后世,大国的总统都没有这么屌,能占一座城的十分之一盖大庄园。
就算是县城也没可能,因为这不是有钱有权就能办到的。
参观了一圈宅院,把居所安顿好后,吕从亮就识趣的告辞了。
宅子虽大,却并不显的空旷,也不知道历任指挥使在这座宅子上花了多少心血,数百亩的宅子,仿佛将数百上千个小型的园林融合到了一起,处处透着精致。
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花园,也布置的独具匠心。
漫步其中,仿佛置身于一座大型的园林公园,亭台楼阁、小桥流水完美的融合成了一副园林书画,这哪里还是一个军镇卫所衙门,压根就是一座大别墅。
内院由八个小院组成,呈七星拱月势,将主宅包围在最中间。
李川理毫无疑问地住进了主宅,带来的家丁们则分别住进了五座宅院。
剩下的一宅座院,则分给李满和苏良两口子居住,也作灶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