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翼小说网 www.tianyibook.la,最快更新曾国藩 !
曾国藩上上下下地梳理着长须,沉思良久,才慢慢地说:"月旦人物,从来非易,身处高位之人,一言可定人终生,故对这类话尤须谨慎。我向来不轻易议论别人,即因为此。今日晤谈,非比寻常,有些话再不说,恐日后永无机会了。不过,我也只是随便说说,你听后记在心里就行了,不必把它作为定评,更不要对旁人说起。当今海内第一号人物,当属在西北的左季高。此人雄才大略,用兵打仗,自是第一好手;待人耿直,廉洁自守,亦不失为一良友贤吏。但喜出格恭维,自负偏激,这些毛病害得他往往吃亏,而他自己并不明白。金陵收复后,他不与我通往来,后人也许以为我们凶终隙末。其实我们所争的在兵略国事,不在私情。我一直认为他是大清开国以来少见之将才。我想,他若平心静气地谈起我,大概也不会把我说得一无是处。"李鸿章说:"门生听杨昌浚说,浙江的饷糈只要晚到几天,左季高便会火速函催,不管青红皂白,开口便严厉责问:你的官是谁给你的?误了我的大事,我立即参掉你的巡抚!""这就是左季高!"曾国藩笑道,"这话只有他说得出。左宗棠之下当数彭玉麟。此人极富血性,光明磊落,嫉恶如仇,且淡泊名利,重情重义,我常说他是天下一奇男子。他每次都跟我说起要回到他的退省庵去。""他曾对我讲过,陈广敷先生有次仔细看了他的骨相,说他前世是南岳一老僧。"李鸿章插话。
"这或许是真的。"曾国藩正色道,"广敷先生的相是看得很准的。他要回退省庵,我也不再强难他了。今后小事,你也不要再去惊动他。倘若洋人与我有战事,你用忠义二字一激,我料他哪怕七十八十岁,也会像老廉颇一样勇赴前线。" 李鸿章点头应允。
赵烈文著《能静居日记》:"同治六年七月初五日,丙辰,睛。午后,涤师来久谈,言芸仙在粤声名之劣……劝捐助饷……郭在粤东一概施之,往往诗书之家,横纳罟网,而又高自位置,不近人情,所作所为,无不任意。即如弃妇一事。妇始入门,其老妾命服相见,为妇室下首,而妾居上首,此岂知礼者所为"匕至粤官,与夫人、如夫人用绿轿三乘入署。第二日夫人大归,第三日即下勒捐之令,持躬如此,为政如彼,民间安得不鼎沸?郭悍然不顾。""此外还有郭筠仙。前几年在粤与寄云闹得不可开交,衡情衡理,自是筠仙不对。早年在都中,寄云见筠仙之文采,便极欲纳交,央我从中绍介。后任湘抚,又屡思延之入幕。比任粤督,廷寄问黄辛农能否胜粤抚之任,寄云即疏劾黄及藩司文格,而保郭堪任粤抚,令兄堪任藩司。寄云才具固然不如筠仙,但毕竟有德于筠仙,而筠仙与寄云争权,弄得督抚不和。筠仙自己亦不检点。先是弃钱氏夫人,后迎钱氏入门,其老妾命服相见。住房,夫人居下首,妾居上首,进抚署则与夫人、如夫人三乘绿呢大轿一齐抬入大门。你看,舆论怎不鼎沸?而筠仙竟悍然不顾。""怪不得粤抚做不下去了。"这些趣闻,李鸿章听得甚是有味。
"不过话要说回来,筠仙之才,海内罕有其匹,然其才不在封疆重寄上。他才子气重,不堪繁剧。他只能出主意,献计谋,运筹于帷幕之中。他对洋务极有见解,明年合适的时候,我拟保荐他出洋考查一次,他的所见必定会比志刚、斌春要深刻得多。我观他的气色,决不是老于长沙城南书院的样子,说不定晚年还有一番惊人之举,从而达到他一生事业的顶峰。""我对这个同年多少有点了解,他最适宜与洋人交往。去年津案发生,举国主张强硬,反对柔让,筠仙力排众议,痛斥不负责任的清议,真正难能可贵。""是呀,他在这方面的见识远胜流俗,也胜过孟容。"曾国藩说,"另外,刘印渠长厚谦下,心地亦端正,性能下人,是有福之相。官秀峰城府甚深,与人相交不诚,然止容身保位,尚无险陂。沈幼丹胸次窄狭而本事不小。杨厚庵不料病重得卧不起,他学问不足,事业怕就只做到这一步了。黄翼升人极老实廉洁,但本事不及,长江水师提督一职,今后遇到合适人再更换。丁日昌精明能干,办洋务是一把好手,但操守方面欠检点,物议颇多。""关于丁日昌的议论我也听说过,天津有人骂他丁鬼子。此人有点像门生,做事太不留后路。"李鸿章自嘲似的笑了笑。
"近日户部有一折,言减漕事,据说是王文韶所作。你认识此人吗?" "没见过。"
"这道折子写得好,其人有宰相之才,今后要注意接纳。""噢。"李鸿章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。
"至于令兄筱荃,血性不如你,但深稳又过之。""恩师,你看门生最大的不足在哪里?"邵位西(即邵懿辰,曾氏翰苑同事,著名学者)谥曾氏为文韧公的玩笑话,见赵烈文著《能静居日记》中同治六年八月二十八日的日记。
李鸿章突然心智大开,冷不防向曾国藩提出这个问题。凭他多年与老师相处的经验,知道用这种突然发问的方式,往往可以得到老师心中最直率的真言。果然奏效。曾国藩随口答道:"你的不足在欠容忍。我一生无他长处,就在这点上比你强。还是在京师时,邵位西便看出来了,他说我死后当谥文韧公,虽是一句笑话,却真说到了点子上。我那年给你讲的挺经的第一条,你还记得吗?""记得,记得。"李鸿章连声答。那年曾国藩说的两个乡下人在田塍上互不相让的故事,给他极深的印象。他曾经认真地思考过很长一段时间,也体味出了这个小故事中所包含着的许多内容,但他把握不准老师本人的意思。"恩师,门生和其它幕僚当时都猜不透那个故事中的含义,您启发我们一下吧!"望着李鸿章这副虔诚的态度,曾国藩笑了:"其实也没有什么很深的含义,一桩乡下时常可以看到的小事罢了。都是两个犟人,在那里挺着,看哪个挺得久,不能坚持下去的人就自然输了。我这个人年轻时就喜欢与人挺着干,现在老了,不挺了,也就无任何业绩了,看来还要挺,所以提醒你注意,世间事谁胜谁负,有时就看能挺不能挺。"李鸿章似有所悟地点头。隔了一会儿,他说:"门生当时想,恩师讲这个故事,是要告诫我们:天下之事,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,必须躬身入局,挺膺负责,如同那个老头子样,乃有成事之望。好比后来发生的天津教案,主战者全是局外之人,他们不负责任,徒尚意气,倘若让他们入局负责,也不会喊得那么起劲了。门生这个理解,不知也有道理否?""有道理。"曾国藩会心一笑。心里想:这个聪明过人的年家子,真的能见人之所不能见,发人之所不能发,你看他把那个争过田塍的小故事,与津案舆论联系得真是天衣无缝!
"第三件大事,是希望贤弟把徐图自强的事业进行到底。这一两年先要把选派幼童出洋一事办好。贤弟于此成绩斐然,我最为放心。"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所上的《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》中说:"欧洲诸国百十年来,由印度而南洋,由南洋而东北,闯入中国边界腹地,凡前史之所未载、亘古之所未通,无不款关而求互市。我皇上如天之度,概与立约通商,以牢笼之。合地球东西南北九万里之遥,胥聚于中国,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。"同治十三年,他又在所上的《筹议海防折》中说:"历代备边,多在西北。其强弱之势、客主之形,皆适相埒,且犹有中外界限。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,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,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,阳托和好之名,阴怀吞噬之计,一国生事,诸国构煽,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。"说起办洋务,李鸿章兴趣最大,也自认为研究最深,他不觉高谈阔论起来:"洋务非办不可!欧洲各国百十年来,由印度而南洋,由南洋而东北,闯入我边界腹地。凡前史之所未载,亘古之所未通,无不款关而求互市。我皇上以如天之度,一概与之立约通商,合地球东西南北九万里之遥皆聚于中国,这的确为三千年一大变局。中国之弓矛、抬枪、土炮,不能敌洋人之来复枪炮,中国之舟楫艇船,不能敌洋人之轮机兵船,故而受制于洋人。处今日之局势而侈言攘夷、驱逐出境等等,固虚妄之论,即欲保和局、守疆土,若无枪炮船舰,亦是空话。门生以为,自强之道在师其所能,夺其所恃,故不能不办机器局,办造船厂。门生想,洋人之枪炮舰船,也不过创制于百数十年间,就能持之而侵凌我中国。若我们果能深通其法,也就能造出如洋人一样的船炮,说不定还可超过他们,那时就不愁攘夷自立了。所以门生极为赞成派幼童出国留洋之事,并竭尽全力协助恩师办好。"曾国藩握须凝神听完李鸿章这番宏论,对他所提出的"三千年一大变局"的论点激赏不已。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呼喊,但愿太后、皇上、中枢诸大臣,以及各省督、抚、将军、提督都能听到这声呼喊!
"少荃,你以'三千年一大变局'这句话来概括今日形势,非常简明动听。你回保定后,就以这句话为宗旨,把刚才说的这些内容,给太后、皇上上一个折子,让天下人都能受到震动。""好,我回去就写。"李鸿章也早有这个想法了,他要给醇王和前不久去世的倭仁一类的人敲敲警钟。
"少荃,有一点我要提醒你,无论办洋务也好,引用洋人的好办法好制度也好,还是派人留洋也好,有一个基本之点要时刻记住,那就是必须以我中华名教为本。这个意思,你的幕僚冯桂芬早在十年前便用最明确的语言表达了:'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,辅以诸国富强之术。'这句话,我很赞赏。"吴永口述《庚子西狩丛谈》:"公(引者注:指李鸿章)平素最服膺曾文正公,启口必称我老师,敬佩殆如神圣,尝告予……从前我老师从北洋调到南羊,我来接替北洋,当然要先去拜谒请教的。老师见面之后,不待开口,就先向我问话道:少荃,你现在到了此地,是外交第一冲要的关键。我今国势消弱,外人方协以谋我,小有错误,即贻害大局。你与洋人交涉,打算作何主意呢?我道:门生只是为此特来求教。老师道:你既来此,当然必有主意。且先说与我听。我道: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。我想,与洋人交涉,不管什么,我只同他打痞子腔。老师乃以五指捋须,良久不语,徐徐启口曰:呵,痞子腔,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,你试打与我听听!我想不对,这话老师一定不以为然,急忙改口曰:门生信口胡说,错了,还求老师指教。他又捋须不已,久久始以目视我曰:依我看来,还是用一个诚字。诚能动物,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。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,这断不会有错的。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,尽你如何虚强造作,他是看得明明白白,都是不中用的。不如老老实实,推诚相见,与他平情说理;虽不能占到便宜,也或不至于吃亏。无论如何,我的信用身分,总是站得住的。脚蹈实地,蹉跌亦不至过远,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。我碰了这钉子,受了这番教训,脸上着实下不去,然回心细想,我老师的话实在有理,是颠扑不破的,我心中顿然有了把握,急忙应声曰:是是,门生准遵奉老师训示办理。""这也是门生的意思。景亭老先生《校邠庐抗议》一书中许多观点,都与门生磋商过。刻印时,门生还资助他二百两银子。"李鸿章笑道。
"那就好。"曾国藩满意地颔首。"洋人的长处要学,老祖宗的衣钵更不能丢!"稍停片刻,他又问:"少荃,直隶是外交第一要冲,这一年多来,你与洋人交涉,抱定一个何等样的态度?"李鸿章思索一会,说:"门生与洋人交往,也无一个固定的态度。洋人狡诈,门生只同他们打痞子腔。"说完,眼睛看着曾国藩。曾国藩以五指捋须,久久不语。李鸿章知此话说得不得体,便不再说下去了。
"啊,痞子腔,痞子腔!我不懂你的痞子腔是何打法,你打两句给我听听。"曾国藩的手在花白的胡须上一上一下地移动了好几个来回,才慢慢地说出这两句话来。
李鸿章忙说:"门生这是信口胡说的,究竟应以何种态度与洋人打交道,还求恩师指点。"曾国藩的手仍未离开胡须,将李鸿章谛视良久,说:"依我看,还是一个诚字适当,诚能动人。洋人亦是人,中国人可以诚动之,洋人岂能例外?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貊,这是断不会错的。我们眼下既无实在力量,尽你如何虚强造作,他是看得明明白白,都是不中用的。不如老老实实,推诚相见,与他平情讲理,虽不能占到便宜,也或不至过于吃亏。无论如何,我的诚信身份,总是靠得住的。脚踏实地,蹉跌亦不至过重,想来比痞子腔靠得住些,你说是吗?""是,是。"李鸿章点头不已,"门生今后一定遵循恩师的教诲办理,与洋人推诚相见。"斑竹林边,艺篁馆里,师生俩推心置腹地畅谈着。西边天空渐由明朗而转成绯红,最后,夕阳终于顽强地出云层,在即将坠入西山的最后一瞬间,露出了它火红的一角。余晖将两江总督衙门照得通明透亮,预示着明天将是一个晴朗的日子。曾国藩对着窗外的仆人招招手。那人进来,双手捧着一个约七寸长三寸宽,以暗红织锦饰面的小木盒。曾国藩接过小盒,打开盒盖,露出两个墨绿色的精美玉球来。他指着玉球对李鸿章说:"这两个和阗玉球,原是穆中堂的爱物,在他的手心里转过二十余年。咸丰四年穆相病重期间,托康福送给了我。从那时起,在我的手心里又转过十七八年了。现在,我也不需要用它了。贤弟目前虽精力充沛,然亦需早加保养。明天是个晴天,正好启程,我一生无奇珍异宝,穆中堂的这两个玉球,就转送给你,权作我留给你的一点纪念吧,愿贤弟为国珍重!"李鸿章举起双手,郑重地接过木盒,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。这时,曾纪泽拿了一件丝绵斗篷走了进来,对父亲说:"刚才收到九叔从武昌发来的信,已于初二日启锚来江宁,这两天内怕要到了。""哦,沅甫是该到了。少荃,我们回上房吃夜饭去吧!"